這個組織沒有人聽過,但它在世界上是真實在存在的,人生永遠無法避免有一天會去面對它,但在生命走到結尾,你才會知道這個組織,它叫「死神聯盟」。死神聯盟裡聚集各種死神,有的是他們生為世人時就不小心墜落陷阱成為死神,有的是生前為善,死後冥界派了任務給他,讓他去溫柔對待自然死亡的人,使他們認為自已安享天年。有的是總是觸及死亡邊緣的人,他已不畏惧死亡,見識了死亡帶來的可怕影響力,雖不害怕,但卻是比一般人還尊敬著死亡這件事,急救救難小組中就是具備有這樣勇氣的人。
夢到我跟一群朋友是急難救助隊的,某次我下班經過一個奇怪的花園
一時好奇就進去晃了,結果竟然忘了要出來
然後裡面的人,就說是陷阱故意讓我進去的,用同情心的一些陷阱
他們是一群死神聯盟的召喚者
專門收集可以拿來當死神料的人
因為是急難救助隊的,碰到生死邊緣的很多
所以就想網羅我跟我的朋友
我一知道這件事,趕緊逃出那個花園
於是乎我緊接著又翻閱著失蹤者這本書,對於他沒有斷句一氣呵成的寫作方法,雖然有點吃不消,但讀完審判後是比較能接受他的寫作風格,那一氣呵成,彷若霹靂連貫語的筆法,就像他的精神力一樣,他多麼想一口氣將所有靈感寫下,而在他書裡的主角也帶有那麼一點超齡的神經質。
失蹤者可說是他在三大孤獨系列中,最陽光的一部作品了!雖然主角一直帶塞,不是被誘拐,就是不小心被欺侮,但他始終沒有對自己的原則妥協,也從未對人性失望,只是這樣的男性,是不是太過於顯的懦弱跟悲哀了呢?而書中的女性大部分也都是對他感到同情,不然就是想要欺負他而在一起的。
男主角始終沒有放棄他要繼續前進的力量,就算遭受打擊,也許,是因為身邊的貴人讓他的人生時起時落,也許是他對美國這個異鄉充滿著美好的憧憬跟幻想,不禁讓我想像卡夫卡他是多麼想像他筆下的男主角一樣,逃離布拉格,逃離一直離不開的家鄉,逃離父親的控制跟掌控,就算貧窮,就算被欺侮也想在異鄉展露頭角。
可惜的是這本書沒有結尾,也許跟城堡一樣,無盡的迴圈是要讓你去思考他接下來的動作,留給讀者一個美好的想像空間也是不錯,藉由書中的人,來反思自我存在的意義,這就是存在主義最令人感到吸引力的地方,不斷懷疑,自己身在世上的種種。
最後一句最令人印象深刻,卻也最令人感到心寒…
是的,我不是在閱讀恐怖小說,但真實之中的荒謬偶爾比夢境還真實,而所帶來的恐惧是伴隨著無力去更改龐大體制下的無力感,那種疲累隨著案件的時間托愈長,而感到粍損。我們在法的門前,沒能進入門裡,卻又不敢進入,如同他在《在法的門前》的故事一樣,警衛並不知道門裡的狀況,而鄉民們想一窺真面目卻被阻擋,但警衛還是有留下『如果你想進入,你可以大方的進去,也許裡面沒有其它人會阻擋你,或許會有』不管是在不是在法門前,只要是在任何真理,或是面對一個龐大的體製門前,大部分的人都不得其門而入,因為太過的組織讓我們恐惧,事實上也許也只是自已想像跟造像出來的。事情並沒有你所想得這麼難懂,沒有這麼不得法理
他留著大鬍子,神情嚴肅又溫和,如同一個親和的朋友,大家都叫他切,而他不管到哪,碰到人民一定是親身接觸,而且握著他們的手,問侯著『你好,我叫切,你呢?』
這是 28 歲的奮鬥給我的感覺,片中穿插著他後來在聯合國會議上的演講及美國記者訪問他時,他的回應。那些黑白的片段雖然是後來拍攝卻顯得很真實,彷彿他就是這樣坐著,嘴著煙斗,說著那些話語。
『革命最重要的是愛,對正義的愛、對人性的愛…』
因為愛,格瓦拉離開了他的家鄉,那個當時算是優渥的中產家庭,父親是醫生的他,也承續了父親的職業學醫。
因為對正義的愛,他旅行時與好友走訪南美洲各個麻瘋醫院,對這些病人遭受不平等的待遇感到要對社會改革對的熱切。
因為對人性的愛,他看到了印加民族在被侵入時的高貴及那些遠古遺跡而感動。
格瓦拉在當世已不存在了,但一個人的精神如何永留世間,比肉體存在時的感動還漫長,這是目前普世社會無法想像的。而長久以來在資本主義社會長大的我們,個人的成就已被教育成比大眾的成就還高,是否這樣就是目前的成功模式了?我不知道,但努力賺錢想溫飽三餐的我們,如何去了解聖人的成就不在這些工作生活裡,而在犧牲、貢戲、救民族。
學醫又搞革命的人,讓我想到了國父,也許在當世只有學醫的人才會有救世的想法,跟具備高知識吧!
這是一部悲傷但又美麗的電影,男孩做的夢,會由另一個女孩夢遊時替他實現,不同的是,男孩愛著前女友,每每做的夢都是想與前女友復合,但女孩恨著他的前男友,恨不得離前男友遠遠的,於是男孩的美夢,在女孩身上實現後變成了一個殘酷的惡夢
某天位在我們家附近的阿波羅影視錄影帶要搬走了,所以他打電話來跟會員說要移轉會員資料到另一間,說我還有2千多元的扣打可以使用…夭壽,啥時放這麼多錢了。
過幾天,想說閒來無事就去借了一堆片子回家看
借了《東京狂想曲》感覺是一部實驗性很強的作品,但原創力滿夠的,整個東京充滿迷離跟幻覺性的氛圍,我喜歡!因為本人就愛好這種天馬行空的亂東西。
片中分三段故事,第一段講述一對從鄉下來的情侶想到東京發展,卻發現要實現夢想不簡單,現實的壓迫與壓力讓女孩變成了一張椅子?第二段是一個出現在東京的怪客,自稱是神的使者的他,有著神要他去做的事。最後一個故事更是誇張的描述了東京目前普偏的繭居族,甚至全東京的人都成了繭居族了?!不過第三段故事挺浪漫的,充滿奇幻但卻帶有單純的浪漫
昨日與家長看了乘著光影旅行這部記錄片,真令人感動。透過影像,讓一個總是在電影默默付出的電影人,更加具體的呈現出他對每部電影的風格與調性。
他隨意的與自然為伍,注重環境與自然,像風一樣,捕捉那光影流動的痕跡。李屏賓給人的感覺粗櫎,但沒想到他的影像竟然流動的如此自然,與他本人的外型不搭,哈。記得在姜文導演的訪問中,他就提到『別看他鬍子滑不蹓啾的,其實心很細!』 更能體會到這種感覺。
李屏賓的作品中,用了許多自然光,跟候導一樣,他們強調真實感覺,拍片時人的真實感覺,環境的真實感覺,所以不刻意去打光或營造光,而是觀察目前環境的光影來做為影像的真實呈現。在片中他說,其實這種風格是深受候導影響,強調自然,融合環境。
—————–以下有雷————————–
已經多久沒有認真的書寫?已經多久沒有認真的旅行?已經多久沒有看電影?已經多久沒有去正視這段日子以來夢的記憶了?長久來的熱情被生活的倦怠給磨淡了?偶爾想像寵中鳥一樣飛到自由的天空中,但未來竟是充滿這麼多未知的恐惧。
有位在澳洲流浪一年的好友曾鼓勵我去旅行,面對他覺得很有趣的旅程。他說我文筆好,如果將那些旅程書寫下來絕對會比他的旅程添上不少色彩,其實我看到他旅途中照的相片,那些早已經取代任何文章,而將感情流露在相片裡了。我試著將他所拍過的照片描述給他聽,他回我『我照相時沒想這麼多耶~為什麼你可以把它說得這麼美』
說實在我也不知,我只知我很喜歡他照的照片,單純,不做作,帶點反差的色彩,代表他內心不羈的冒險因子。
攝影呀~想到李屏賓,有人這樣描述他的
『有人敏銳地以影像對事件圖寫,善於補捉時間在光影中推移的軌跡』
這是一段關於李屏賓的描述,好美。有時候那個人的攝影作品就可以看出他心思的細膩,一張照片,一個鏡頭就勝過千言萬語,我再怎麼描述,再怎麼刻畫都難以說出影像給人的想法。
那好比是對人的第一眼印象一樣,一旦感覺到了就無法止歇
周日與老姐跟老媽到中正紀念堂看格列佛。這個資訊是之前好心的同事將兩廳藝文資訊的小冊子送給我,我參閱後才發現的。紙風車文化所籌辦的格列佛,這活動真的不錯,他們將全數票價收入用以捐助八八水災的災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