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_0038

(同事說這好像九寨溝 XD)

連日來的大雨讓精神疲乏,於是決定只要氣象有變好的趨勢就馬上就衝到郊外去享受好久沒接觸的山林。一開始跟同事說要決定去烏來,不過後來又變成要到太平山,因為雄獅的自由行滿便宜的,但後來不成團,於是就回到原點烏來。

約好搭捷運新店後就轉新店-烏來的公車,其實路途都還滿方便的,新店人真好哩~到了旅客服務中心拿了介紹,大概知道從烏來要到內洞還得再坐計程車。

路上還有幾位身穿吊GA,好像從國外來的女性朋友,一群人充滿著年輕氣息,身材又好…啊! 真好呀!希望胖子也可以瘦成那樣。記得一次到阿里山時,也是有一群年輕的老外,他們在山上都不冷,還穿短褲,邊坐小火車還邊唱起歌來,也是充滿年輕的氣息!

坐公車到烏來後,首先會到烏來老街…說是老街,其實也還好,就一條路上都在賣名產,還有店家賣山產,你知台灣的老街特色就是全台灣的名產在這條路上都買得到,舉凡太陽餅、麻糬等等…

IMG_9747

IMG_9724

(選在窗邊的坐位吃東西)

IMG_9745

(這盤是炒山豬肉,我跟同事都一致認為他不該用炒的,如果是用烤的多好)

IMG_9740

(這盤菜名字很好笑,叫活力菜,吃了會有活力喔 XD)

IMG_9738

(竹筒飯,感覺是以前童軍課才會有的菜,滿不錯吃的,裡面是用糯米、小米、白米混合下去炊的,聽說竹筒裡的那層膜很營養!)

吃了山野菜(有點小貴)後,我們前往台車附近亂晃,這裡也有間海倫咖啡,而且再往前就是搭乘烏來台車的地方。很神奇為啥米這麼多地方都有海倫咖啡,我以為它只有一處,沒想到是只要在山上都有 😛

IMG_9783

IMG_9786

IMG_9799

IMG_9794

(這看起來很像鐵軌的,事實上也是鐵軌的,就是烏來台車的軌道)

有關烏來台車的歷史,引用觀光網站的說明如下

最早是用來運送伐木機具及開採出的木材。 1951年 因至烏來的公路開通,開始有遊客前來觀光,而當時烏來街區至瀑布這段僅有台車道相連,因此便出現了手 推式載客台車運送遊客至瀑布區遊玩的方式。隨著觀光客的增加,林務局復於 1964年將烏來至瀑布約 1.7 公 里的單軌路段擴建為雙軌。1974年更進一步將台車動力機械化,同時亦廢止烏來至桶後、孝義、福山的路線, 僅保留至瀑布這段作為觀光之用,至此「烏來觀光台車」正式誕生。

跟大多台灣火車的歷史一樣,淵源都是日本人,日本人還真的偷拿了不少台灣上級的木材哩,不過相對的也帶來了很多當時先進的東西,及改善人民教育、環境問題,甚至將他們的火車文化也來帶給台灣人,可憐的是台灣一直拿阿里山的高山小火車來吸引觀光客,而沒有好好的去規畫跟經營,這些可是日本仔留下來的東東呀~真的要拿去吸引人的應該要屬於台灣特有的東東才行呀!!!

好像扯遠了…

後來搭乘台車到烏來瀑布,一行人在那邊拍了好久的瀑布,還跟雪麗玩了一下什麼叫搖黑卡,接著就搭計程車到內洞。

IMG_9911(內洞的入口,前方還有停車場,不過在施工,施工單位的美化做得很差)

IMG_0001 (聽說這裡是全台灣負離子最多的地方,滿美的)

有了戶外的充電,總算擺脫連日大雨下不停的陰霾,美麗的內洞離台北市區很近,只要搭到新店換車就好,這時候好羨慕新店人呀~要去郊區跟市區都方便,跟淡水人一樣,不過淡水的房子好貴。

我們後來就到公館去吃披薩,突然間從郊區跑到一個這麼繁華,人又多的地方還真不習慣耶

cloud

Write A Comment